采购是供应链中重要的一个环节,采购按照字面,可以拆分为采和购。所谓采,就是从哪里买,涉及到的就是寻源,所谓购,就是买什么,涉及到的就是购买。那么对于供应链的风险管理而言,在采购方面,就得从这两个角度去进行风险管理。
从哪里买,就是要识别供应商是否存在风险,从而认识公司在获取利益的同时知道所能承受的风险,并确保风险是可控的。
如同库存管理一般都会采用ABC分类管理,同样对于采购的供应商管理,也可以按照分类进行管理。比如对于风险判断的类别不同,可以划分为重点管理,定期管理和一般管理三种程度。对于重点管理,意味着这样的供应商处于临界,因此设立定期回顾,考察,比如每个月,每季度的回顾考察,同时就具体情况要求高层,包括风险管理最高负责人,财务最高负责人甚至公司负责人都要参与,从而判断是否继续和此供应商交易。对于定期管理,则是风险管控部门和采购部门等按照一定时期(如半年,年度等)进行检讨,回顾。至于一般管理就只需交由采购部门自行判断,确认是否继续和此供应商进行交易。
这个分类是按照一定的判断标准,进行计分而分类的。
至于风险评分,则可以分为8个确认项目,每个项目分别设为1分和0分,总计满分8分的标准来考评。
供应商评价
对于供应商的评价,自然是根据供应商的相关信息来着手考察和评价
当采购部门填写相关的信息后,风险管理部门就来从中了解到供应商的诸多信息,比如企业的历史,注册资本,规模等,这些都作为供应商评价的重要构成部分。整个评价部分可以分为6个部分,满分则是30分,然后按照比例折算,30*7/3来作为供应商评价的得分。
①供应商评价
通过以上信息判断,假如折算后得分高于50分,则在供应商评价中判断为1分,否则为0分。
②交易规模
这个需要根据供应商的月销售来作为判断基础,当然这个数据也许来源并不容易,比如一些上市公司,可以通过上市的财务报告或者证券公司那边的数据来考查,又或者采购人员要求对方提供,又或者才一些咨询机构购买该企业的信用报告来获得这个供应商的数据。但是一旦无法获得这样的数据,就以1分来计算,表明由于不清楚其企业的销售表现,为了管控,提高风险判断的级别。
③物料生产国
这个是企业建立的一个清单,类似风险豁免的性质,在清单上的国别是可信任和安全的,这是因为,一方面是由于企业的背景性质,比如美国最近就对我国实施一些实体清单,那么如果是美国企业,如果从这些清单里的国家采购,就很有可能会给美国政府追究,因此这是一个根据国家意志而作出的风险筛选,另一方面由于贸易摩擦或者一些贸易保护,对于某些物料会由于国别的原因征收特别的关税和惩罚税之类,因此了解生产国有助于提升供应链的成本表现。
④最终消费国
和最终生产国的原因雷同。
⑤可代替性
该供应商是否可以轻易寻找代替者,这是对于供应商的重要性和一旦发生风险时,是否有代替者可以帮助解决供应链危机的一个考量。
⑥用途,行业
作为汽车行业的公司,那么企业的经营范围,经营理念是以汽车和关联产品的交易为主要,所以对于属于本行业的关联交易,提高风险考虑性,因为涉及到公司的经营策略和主营方向。对于非相关的,就可以稍微调低风险考虑性。
⑦交易模式
和真正的制造商交易,从其采购,就必须全面了解制造水平和供应能力,因此采用较高的风险分数来提升判断考虑层级。
⑧合同
签订合同与否,还是单靠口头,订单的约束,从法律层面来说自然就是风险等级不同。
通过以上8个方面来综合分数,就可以比较综合地考察一个供应商的风险水平。当然实际上还需要通过更多的信息,比如法人代表的情况,企业高管的情况,企业过往是否存在交易纠纷,法律纠纷,以及社会评价等,这些信息也可以通过特定的网站例如天眼查,企查查都作为另一个层次的判断基准,同时一些专业的信用评估机构也会提供更详细的资料服务,也可以购买作为重要的辨识因素。
购买什么,就是识别物品的风险。物品本身是否具备危险性或者需要特定条件下的物流,又或者在进出口过程中是否涉及相关的管制甚至不能实施进出口,都是购买的风险识别的主要目的。
在通过供应商考核的同时,采购部门也需要提供采购的物料,产品让风险管理部门进行检查。
采购部门需要提供一些基本的信息,比如材料的成分,特别是涉及化学品。如果是成品则需要提供工作原理和相关的说明,同时品牌,型号,原产地等,一方面这些信息有助于关务部门认识该材料/产品,一旦涉及进出口,能够进行正确的归类,同时凭着归类的税号判断是否有进出口限制或者禁止与否,同时也清楚知道进出口过程中是否需要相关证照。
对于品牌,型号,风险部门会注意是否涉及侵权行为等,同时也根据采购部门提供的厂家信息,了解该厂商提供的产品是属于什么类型,该产品(或雷同产品)的功能,性质等,是否完全符合国标(如需要)。
这样一来,保证物本身的合法性,另外物的物流过程的合法性。
最后,当供应商的审核,以及采购的物料(产品)审核也得到检查通过,采购部门才有权安排采购行动,包括在系统获得相应的权限以发出采购订单。
当这两个方面得到监管,那么采购的风险才尽可能地减少,从而保证供应链最大可能性地健康顺畅运行。
文章来源:林梦龙;
编辑:瓴犀(微信公众号名称:“瓴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