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经济环境低迷的背景下,具有增长前景的医疗器械行业也正在经历短暂的资本寒冬。
医疗器械创新上市公司市值大幅缩水,投融资市场估值回调,这些外部因素都是摆在国内刚刚起步的初创公司面前的挑战。
根据研究机构罗兰贝格最新发布的一份行业报告,今年上半年,全球及中国医疗相关行业投融资均面临同比项目数量与金额双降的局面。全球市场上,上半年整体投资项目数相较2021年同期下降13%,金额下降31%。国内市场情况也类似,今年上半年,国内医疗行业投融资额与去年同期相比下滑超过30%。
罗兰贝格医疗健康合伙人厉盛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今年上半年,全球宏观环境愈加复杂严峻,在通胀加息、地缘冲突、疫情常态化等多重因素影响下,资本市场直面凛冬。不过从下半年的情况来看,资本市场回暖的迹象还是比较明显。”
9月16日,第一财经记者从国内激光诊疗技术创新企业中科微光医疗方面了解到,该公司已于近日完成D1轮融资,融资金额超亿元规模。微光医疗创始人CEO朱锐向第一财经记者介绍称,本轮融资将用于颅脑、外周及眼科领域激光治疗产品开发及临床。
和很多创新医疗器械公司一样,微光医疗也经历了疫情的考验。今年7月,在走了3个多月的流程后,微光医疗的一款全新系统终于在上海一家三甲医院安装落地,并在首例冠脉治疗PCI手术中得以试用。
朱锐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对于医疗器械企业而言,在疫情的不确定因素下,确保稳定的供应链是尤为重要的。“做设备,只要有几个物料供应不上,整个机器就没法生产。”他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今年国内各地疫情持续反复,总部位于深圳的微光医疗的供应商遍布全国各地,疫情也反过来激发企业自己研发零部件,并通过自研技术来降低成本,在朱锐看来,可谓是“因祸得福”。
“要做创新的医疗器械产品,就应该尽量控制产品的成本。质量好,成本低,产品才能拥有核心竞争力。”朱锐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在疫情风险叠加全球贸易摩擦的动荡环境下,毕马威日前发布报告,提示医疗健康领域企业应该更加聚焦于供应链的本土化。
毕马威中国生命科学主管合伙人于子龙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在医疗健康领域,供应链断裂的风险大大增加,供应安全问题将日益凸显;此外,贸易摩擦导致供应链采购成本上升,对于我国大部分制造企业,原材料成本占经营成本的很大一部分,因此原材料采购价格对我国企业的供应链成本影响巨大。”
毕马威认为,短期内供应链区域化布局是企业最为关键的选择。“高新技术产品的供应链核心要素相对来说更为复杂,企业除了考虑必要的产品质量、生产和运输效率、原材料质量及成本影响因素外,产业链中各个企业相对地理位置的集中度等因素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于子龙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罗兰贝格报告则认为,医疗行业的“刚性需求”、“朝阳性质”仍是其行业底层特征。“随着估值回调、环境趋稳,持续创新与稳健增长仍将是医疗行业的长期旋律。”厉盛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她认为,国家的战略布局、投资资本的注入,以及政策定向扶持,为医疗行业的长期发展增加了确定性。
厉盛举例称,从工信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药审中心的《加快创新药上市申请审评工作程序》及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开设的创新医疗器械创新审批通道等可以看出,政策层面对于具备自主创新与研发能力的医疗企业正在加大扶持力度。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全国共有351个医疗器械进入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其中113家企业的134个创新医疗器械获批上市。
值得关注的是,9月3日,医保局对外发布《国家医疗保障局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4955号建议的答复》,首次明确在集中带量采购之外留出一定市场为创新产品开拓市场提供空间。这一答复被视为国家释放的重振医疗器械企业对创新投入的重要信号。
就在上周,国内医疗器械初创企业鼎科医疗的一款冠脉刻痕球囊扩张导管获NMPA批准上市,成为国产获批的第二个压力聚焦类冠脉扩张球囊。该产品采用鼎科专利设计,同时兼具优异的通过性与定向扩张能力,备受市场关注。
鼎科医疗创始人兼CEO翁玉麟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正如近期一系列国家政策所倡导的,国产医疗器械设备的发展浪潮已经到来,创新企业仍然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
翁玉麟认为,未来创新型的医疗器械公司可以聚焦两大发展方向:“一个是大公司不关注的小领域;另一个是具备全球专利的创新改进能力。”他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编辑:瓴犀(微信公众号名称:“瓴犀”)
【瓴犀www.linkseeks.com】隶属数商云旗下,提供全链业务数字化场景产品,包括综合型、垂直型、直销型、平台型等各端的SCM供应链协同系统/采购协同系统/SRM系统等数字化产品和方案体系。通过高效的 SaaS云服务、供应商管理系统模块,助力企业加强供应商全生命周期/商品价格/仓储物流/采购管理等业务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