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22年下半年半导体行业逐步进入下行回调阶段,半导体销售额及需求增速明显放缓。观察上市分销商今年Q3财报数据,可以看到部分业绩增幅出现萎缩或趋缓。与此同时,以智能手机、电子计算机为主的应用产品产量进入同比负增长阶段,消费电子厂商仍面临高位库存压力。
在此背景下,11月11日,由ASPENCORE主办的2022年全球分销与供应链峰会在深圳举办,在主题“供应链如何应对半导体周期变数”圆桌论坛环节,5位重量级嘉宾就行业所处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分享了独到见解与看法,为与会者拨开重重迷雾。
圆桌论坛嘉宾:
凯创电子国际有限公司CEO刘平
富士康企业集团采购经理
鲍三华深圳市好上好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玉成
芯片超人创始人兼CEO姜蕾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供应链规划总监刘婷婷
自2021年以来,由于半导体产业链上游设备不足,成熟制程短缺,导致下游产能受限,供货紧张,供应短缺的现状一时难以缓解。2022年上半年,受俄乌危机及制裁措施、新一轮疫情及防控政策等超预期因素冲击,中国经济“三重压力”1再次增大,供需双双下滑,市场预期恶化,经济增速显著放缓。进入今年第三季度,半导体产业受到终端市场影响,终端厂商及芯片供应商的库存水位持续升高,供应链已经提前开始库存去化。
受当前供应链波动影响,下游EMS或电子信息制造商在采购方面发生了一些新变化。富士康企业集团采购经理鲍三华认为,半导体行业不像其他行业有明显的周期属性,特别是像近期的短缺根本不是产业本身原因所致,而是由宏观经济、疫情或者其他系统性的因素造成的。从采购角度来讲,不要以周期来看,而是要从供需平衡还是供过于求、还是供不应求来看。
他指出,去年行业供不应求,但其实供不应求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供给增速还是少于需求增速,供给是越来越紧张,因为时间越来越长,价格越来越窄,货是越来越难分,这可能是供不应求的上半阶段。二是到了下半阶段,虽然还是供不应求,但是供给增速快于需求增速,慢慢原厂都会塞货,时间也可以降低了。
对于上述情形,鲍三华认为,最重要的是能够提前预判和做好当时最合理的决策。对此鲍三华分享了几大应对原则,一是跨越周期或者跨越波动最好的方法是策略合作、策略联盟,需求方跟供给方需要进行策略合作,但是这类合作比较难,因为双方要体量相当,互相需要才能结成策略合作伙伴。
二是提前预判,有钱难买早知道,现在普遍采购一般不会超过一年的周期,所以提前预判是比较难的。现在或是供过于求状态,但其实很多工厂已开始减产、裁员,甚至关闭,可能供需马上会迎来反转,供给增速已经小于需求增速度。此时如果谈一些长期供货合同或者提早下订单,对整个供应链会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供应链规划总监刘婷婷指出,目前该公司供应链端处于库存和紧缺并存状态,整体行情分化现象还是比较明显,比如服务器的一些关键芯片,目前行情是比较稳定的,但是FPGA采购周期依然较长;对于移动通信终端产品而言,像5G手机芯片库存是比较多的,但是像4G手机等一些中低端机型的芯片还是比较紧缺的。
据了解,针对不同驱动类型的产品,中兴通讯采用不同的市场策略。据刘婷婷介绍,一类是技术驱动型产品,如存储、逻辑芯片等,由于这类遵循摩尔定律,就要求产品更新迭代速度要快,需要跟上芯片技术发展;另一类更多的是由市场供需驱动的产品,如有些芯片本身技术更新迭代较慢,但受一些新玩家进场的影响,导致周期的变化,比如新能源汽车的热销导致功率器件的紧缺,这就需要紧密关注市场行情。
除在下游制造厂商外,市场中间分销环节受影响几何呢?对此深圳市好上好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董事长王玉成说道:“在产业方面,确实需求比较紧张,但总体来说已慢慢得到缓解,我相信明年会比今年好。”
王玉成具体指出,去年的行情和今年的行情确实有一些反转,消费类的反转确实比较大,无论是终端,还是上游的分销商、供应商,消费类的都处于比较痛苦的阶段,仍需时间过度。好上好了解到,从Q4开始下游客户供求关系有一些恢复,但力度还不够。王玉成认为明年下半年可能恢复得快一点,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一是疫情慢慢消退;二是俄乌战争可能有所缓解;三是美国大选落幕。
芯片超人创始人兼CEO姜蕾表示:“行业大约在6、7月出现断崖式地下滑。过去的一个季度非常的冷,最近我也感受到有一点点起来的苗头。”姜蕾进一步指出,去年一些整车厂自己找芯片,但是今年部分业绩较好的整车厂也不出来买了,都让其一级供应商伙伴买,说明供应链也在慢慢恢复正常。
凯创电子国际有限公司CEO刘平表示:“从2020年至今年上半年,需求依然旺盛,缺料还是很多。但从今年Q3开始,需求逐步在减少。从整体需求量而言并没有减少太多——因为物料单价到了一个峰值,客户已无法承受,现在很多时候可能是需求很多,但是订单率减少。”
刘平指出,像MCU、电源芯片消化比较快,比如车载类MCU等其他一些物料还是比较紧缺。或许是从10月开始,同行明显感受到需求有一定下滑,包括整体行业也是如此。
随着通胀压力回落及厂商逐步进入去库存阶段,行业基本面有望迎来探底。这一轮的半导体周期何时触底?对此刘婷婷表示:“从制造型企业来讲,我们认为时间仍需两至三年。”姜蕾则表示:“我觉得还可以提前看一下,如上游晶圆厂产能情况,当产能上升时,势必下游会有一些变化。现在有一些新的应用,比如像AR/VR、新能源车这些突然爆发的需求,会对行情造成异乎寻常的影响。”她认为,行业回暖应该会比预期稍好一些。
“像去年这一轮供需行情波动,十年一遇,甚至是几十年一遇。一般情况下行业持续周期都不会超过一年,”鲍三华如此表示。他指出,历时一年调整,比如三到六月的晶圆生产期,最多两到三个月的封测,代理商三个月等。基本上在一年,不管是去库存、补库存,都可以看得到。但现在不太确定此轮触底是一个L型,还是一个U型,因此他对明年的行情走势稍显悲观。
此外,刘平则表示,一些通用或者是常见普通物料,比如电源逻辑或者部分普通芯片供应,可能在明年得到很好的缓解。他预测汽车行业会在2023年底得以缓解,一些紧缺的通用常见物料或在2023年上半年逐渐走入尾声。王玉成则认为,“明年下半年到后年,个人消费品需求仍会爆发,所以还是要保持信心。
市场“砍单”、“去库存“等讨论声日益升温,面对来临的下行周期,对于身处其中的企业而言,如何穿越周期,保持竞争力,是关键而急迫的命题。
实际上,半导体周期的变数给行业造成冲击的同时,也带来一些新机遇。企业应如何把握契机呢?刘婷婷以中兴通讯公司为例进行说明,她介绍道:“第一、企业战略的选择能力非常重要;第二、与上下游产业链的协同能力,要形成一种优势互补,风险共担的联盟型伙伴关系,才能更好地提升整个产业链的安全。”
或许在此思维之下,在传统的通讯产品之外,中兴通讯在发展的第二曲线——服务器业务,去年销量实现逆势增长,且增速很快。
“在过去两年缺芯状态下推动的国产替换进程中,很多中低端产品能换的都换掉了。如果等到行情再起来再有一波,国产可能占比会更高。”姜蕾如此表示,“再加上芯片法案的问题,我们在制造和设备、原材料上一定会奋力突破。”
此外,姜蕾进一步指出,下一轮行情波动,不知缺芯是否还会让价格增至百倍,但是她认为国产一定要大力拥抱。
“每个企业有每个企业的方式,”王玉成称。他表示,对好上好来讲,主要要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跟下游客户深入沟通,了解其需求及出货目的地,要明确是往国内还是海外出口的需求,帮忙做好预测。
第二,跟上游也要充分沟通,要告知其需求可能存在的真伪。做好库存管理,让原厂、供应商相信这些判断。
第三,要扛得住市场的诱惑。当别人涨价时,要扛得住不涨;当别人降价时,心里要不慌,这样才能上下一起渡过难关。如果天天追涨,就跟买股票一样,可能下来也摔得很快。
针对周期下行鲍三华提出三点建议。他补充道:“第一,寻求合理合法的方式共同降低风险、降低成本。第二,在下行以后回到正常状态,该溢价的溢价、该谈条件的谈条件,该优化的优化。第三,受到周期调整教训后,在政策方面可做一些尝试,比如以前过于追求成本、效率、品质,以后可更多考虑安全性,适当地备一些库存。”
对于如何突出重围,刘平表示凯创电子未来或从三个维度着手:首先,缺芯逐步走向缓解,接下来会更多在一些PPV的事情帮客户做长单。其次,组建国产代理团队,专门推广国内的代理线。国产替代是一个趋势,也是一种业务补充,其未来可能会解决缺芯导致的业绩下滑问题。最后,不断优化自身内部供应链以及IP系统,打铁还得自身硬,不断完善自我,更好更好的服务服务客户。
缺芯带来的空档期是国产芯片入场崛起的绝佳机会,但现在这一机遇渐失,我们该以什么样的视角去重新审视及看待?对此刘婷婷认为,当前国内半导体市场天花板还远未触顶,尤其是当前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和政策支持下,未来可想象的空间极大。但是未来行业竞争一定会越来越激烈,会有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每个赛道会由分散走向集中,头部的玩家会变得越来越强。
姜蕾进一步指出,站在中游,譬如从客户角度来讲,当上游的供应链国产平替增多,服务也不错,对他们提升自身供应链安全肯定是有帮助的。
站在下游的角度看,肯定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可以迅速切入很多客户。资本市场在迅速变冷,初创团队可能拿不到钱,但这对于一些其他厂商是一次机会,比如一些分销或方案厂商开始并购小规模的芯片设计团队,一些芯片公司并购其他更小的同业者。就行业大趋势而言,分销商是并大的,芯片公司也是并大的。现在大家都在忙建厂,扩产能,但是厂建起来之后,未来也会面临新的问题。差异化的都是好事情,而且一定要大力拥抱它,大家有各种各样的切入点。
王玉成表示,第一,国产替代大势肯定越来越好;第二,竞争确实比较激烈,国产之间兼并重组肯定会越来越多。现在每个赛道国产的公司太多,未来两三年行业或出现大整合;第三,消费类产品相对要求比较低,且国产已在该类别中占据很大市场,但是在涉及工业、汽车、新能源等领域的国产替代,可能还有一个过程,任重而道远。
此外,他还表示,好上好已透过客户发现一个问题——海外出口已有一些要求叫“原产地证明”,将来通过本地生产的芯片,是否能够出口到其他国家,现在仍存在很大疑问。未来生产制造企业可能会有两套体系,如产品出口至中国国内和“一带一路”等国家,可能用中国产品的比较多;但如果产品出口至欧美一些国家或地区,有可能是以海外原产地为主,所以这块未来仍是一个变局。
鲍三华则指出,国内科创板大约有九十多家半导体公司,如果放在其他板块可能有200家,反观美国,到现在为止,算上国外在美上市的就109家。国内行业一定是先野蛮生长,之后一定是集中兼并整合,最终是头部企业玩家的天下。
“国产代替现在是百花齐放,但任重而道远。”刘平兴奋地说道:“对于国产品牌而言,选择对的赛道或者产品线很重要,一定要契合自己的客户群体。”
结合此轮半导体周期,从长远来看,作为从业者应如何提高“韧性与稳定”?“讲韧性,从字面上理解其实是不容易遮断,”鲍三华称。他表示,从供应链端讲,不太容易造成断线、断供。第一,因为要韧性,所以要先定目标,要保持柔性。保证供应为第一目标,跟工厂有策略合作。很多客户喜欢最低价,哪个客户最低就给他。其实给第二名一定的份额,这也可以保持自身的柔性。此外,多个渠道、原厂,或让你有更多选择。第二,逆全球化的浪潮,比如项目设计在欧洲,晶圆在中国台湾,封装在马来西亚,测试在泰国,货物集采地在新加坡或者中国香港,产业线链条太长,任何的意外都会增加风险,所以短供应链的概念现在也被提及。第三,区域的供应链。不仅中国企业希望能自主化,一些国外品牌客户也希望自主化、本地化,也希望不受被控制。所有的设计、生产、制造环节都在国内,风险自然低。不在国内,都在东亚,自然风险也比较低。区域供应链,很多时候是可以讨论、可以思考的方向。
姜蕾表示:“我们所在领域的横向里有样品阶段、批量阶段和量产后,里面分别有样品的生意、批量订货的生意和缺芯的生意和尾货EOLMRO的生意。看哪块适合自己,切进去深耕。”
她进一步指出,在产业链上下游,不能指定型号了,得开始先向上看产能、向下看需求,还得含一线应用领域。线上更偏数据、更偏运营、更偏理性,但是线下更重人情、更重深度,线上广度、线下深度。还有国际国内,现在的政治环境,不可能只把自己的生意放在某一个地方,还是要有一些安全考量的布局。
“从2020年开始一直到现在,作为分销商最直接面对最多的就是缺芯。”刘平如此表示道路。他指出,面对不断的缺芯,作为分销商来说,一是加强自身QC品控,二是保持稳定。基于以上两点,两年来,凯创电子一方面在不断加大QC包括实验室的投入,确保客户到手的物料都是原装正品;另一方面构建新的供应链关系,不断在走向国际,包括逐步成为欧美代工厂正式的供应商,这其中就包括全球Top50的代工厂。
刘婷婷认为,从宏观层面看,应充分整合国内内循环。在做大内循环基础上,再积极地走向外循环,带动产业链的合作伙伴,一起更好地融入全球的产业链。从个体来讲,她个人更强调一个关键词—“协同”,不管是原厂商,还是分销商、供应链制造企业,当前业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协同。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
刘婷婷表示,数字经济的发展对半导体产业链会起到极大地促进作用。像5G手机比4G手机单机硅片需求量增加了70%。服务器性能越来越高,对存储的容量也是越来越大。新能源汽车较传统汽车硅片的需求超出两倍以上。
“股票可以做量化交易,我们每天碰到的各种物料型号,我认为本质上跟股票也没有太大区别,因为各个都是数据孤岛,”姜蕾如此表示道。姜蕾假设,如果有一天把物料型号当一支支股票,上游产能、下游应用,大家各自的库存状况、在路上的状况,是否可能有一些分销业务就自动化了,这是一种想法。
为了更高效的将市场信息收集反馈,通过搭建数据库,为产业上下游提供更加精准的市场信息,实现快速决策,元器件分销商积极在做数字化的布局。
姜蕾指出,当前业绩正在热议Golden Sample,有分销商拿Golden Simple和买来的器件通过视觉或者AI技术进行比对,包括Smith也在提要积累Golden Sample数据库。她认为,这是业界在数字化层面非常好的创新跟突破。
鲍三华表示,数字化肯定是一个趋势,从小数据到大数据,到数据的驱动,甚至数据的智能决策。从半导体整个产业链的现况来看,目前是比较难像一些2C网站那样做得精准化、精准数据决策,这个阶段是比较困难的,因为每个公司数据是数据孤岛。数据连通,从整个市场逻辑上看也是非常困难的。他认为,行业仍需大家一步一步地协同,深度地合作,可能这是产业界下一步重点工作的方向。
文章来源:国际电子商情
编辑:瓴犀(微信公众号名称:“瓴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