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一直被认为是医药生物行业的新兴赛道,面临着国产替代机遇,将迎来快速发展的黄金期,但从整个行业来讲,自2020年年底至今,医疗器械似乎就丧失了这个预期,是因为集采的影响?还是因为新冠检测产品的影响?2008年至2020年,大约十多年,医疗器械行业的pe一直都高于整体医药生物行业,但近两年,医疗器械行业的pe不断下行,已下降至历史低点。
那么医疗器械行业的成长性还有吗?具体到各个细分领域,医疗器械还有没有机会呢?今天我们就梳理一下在当下时点医疗器械蕴含的一些机会。
从整个行业来看,医疗器械行业2020年实现了业绩大爆发,而且医疗器械行业的二级行业有三个,分别为医疗设备、医疗耗材和体外诊断,其中医疗耗材和体外诊断的净利润甚至增长了2倍、3倍,医疗设备行业2020年的净利润同比增速也达到了59.39%。
不得不说,这让我想到了英科医疗、九安医疗等公司,医疗器械企业的全面爆发和国内外疫情有很大关系。业绩的不可持续性催化使得医疗器械行业估值出现了巨大的反差。
医疗器械行业一共约108家企业,2021年共实现营业收入1,995.18亿元,净利润为489.93亿元,同比增长8.02%。
在疫情爆发的背景下,不仅医用口罩、医用防护服、呼吸机、红外体温计、检测试剂等防疫物资的需求大量增加,呼吸机、监护仪、输注泵、移动DR也被大量的运往抗疫的前线,而且由于国外市场疫情更严峻,国产防疫物资和医疗设备也被大量出口。
但非抗疫医疗器械需求却有所萎缩,据悉,2020年业绩增速下降前五领域为心血管介入、手术室耗材类、骨科耗材、医技耗材类、口腔高值耗材,营业收入增幅较2019年营业收入增幅分别下滑41%、41%、34%、27%、25%。疫情期间,一方面,除了急症和重症之外,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较疫情之前大幅减少了诊疗和住院;另一方面,医院部分门诊科室停诊或者接待的病患数量骤减,均导致这些细分行业需求萎缩。
不得不说,虽然当前新冠疫情没有完全被消灭,而且会有反复,但未来随着防疫措施更加完善,疫情对医疗器械的需求并不具备可持续增长性。
医疗器械行业面临的“困境”似乎更多来源于疫情,那么医疗器械集采的影响是利空还是利好呢?这也是我们需要了解的一个问题。
目前来看,基于医保控费的考虑,医疗器械集采主要涉及到高值医疗耗材,2 C的高值耗材不仅毛利率较高而且流通利润空间大,低值耗材和2 B的医疗设备则不被认为在集采的范畴。
高值耗材集采降价幅度比药品集采要大,从而给企业带来不可小觑的影响,在高值医用耗材全国性集采主要涉及两个领域,心脏和骨科,心脏支架平均降价93%,髋关节和膝关节的平均价格分别从3.5万元和3.2万元下降到7000元和5000元,平均降价82%。除此之外,冠脉球囊、眼科人工晶体两个品种也已经实现了省份全覆盖,其中冠脉球囊已经有全国性集采预期,导引导丝、骨科创伤类、吻合器、补片、胶片等耗材也在执行中,省地区集采降价幅度一般小于全国性集采,而且各省降价幅度存在差距。
还有种植牙也已经有集采预期,目前还没有执行。
关于集采未来几年的规划在这里说一下,到“十四五”末期,每一个省份通过国家和省级的集中带量采购高值医用耗材的品种要达到5个大类以上,高值耗材集采目标还是比较明确的。
未来集采扩容是一种趋势,我们无法完全规避集采风险,在国家层面可能还会通过集采的形式推进医疗器械国产替代进程,需要结合降价幅度以及销量增加去考虑集采的影响。
我们具体来看一下过去受集采影响的企业。拿乐普医疗为例,乐普医疗是国内心血管器械龙头,其中心脉支架是高值耗材第一批集采品种,在2020年11月份开始国采,之前也在一些地区执行了省采,乐普医疗因此2020年四季度的业绩便有明显下滑趋势,一直到2022年一季度业绩还在下滑,集采的传统金属药物支架过去收入占比较高。虽然2021年介入创新类产品有所放量,但企业业绩拐点未到,股价便一直在下挫。
预计2022年下半年乐普医疗业绩会扭转下滑趋势,但需要考虑药物球囊集采风险和关注其他创新产品放量的情况。
所以总的来看,集采对企业的影响也不容小觑,对于集采企业应暂时规避,创新企业有望“重出江湖”,但无论是进口替代,还是高端化替代低端产品还需要一个过程。
首先是医疗设备,不受集采影响,未来需求增长也有可持续性。包括医用医疗设备和家用医疗设备,虽然近两年受到疫情影响,但因为本身医疗设备市场空间就比较大,存在结构性机会,未来医用医疗设备的增加将有望受益于国内外新一轮的医疗新基建建设和制药企业的持续性研发投入,家用医疗设备则主要受益于消费升级和居民健康意识的提高。
2020年10月30日,我国有关部门提前下达2021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预算约543亿元;2022年补助资金预算持续提高,总计来看,2022年可用于卫生健康领域的补助资金高达872.51亿元,包括79.89亿元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补助资金、48.42亿元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补助资金、支撑基本公共卫生建设的588.55亿元补助资金、支撑重大传染病防控的155.7亿元补助资助金。
除此之外在国际上,部分欧洲国家也开始规划医疗补短板的举措,而发展中国家在疫情中暴露的医疗短板更加严重,各国已普遍意识到卫生体系的完善程度对国家政治和经济稳定的重要性,纷纷加大医疗投入。
医用医疗设备主要代表企业包括迈瑞医疗、楚天科技、海尔生物、东富龙等,家用医疗设备则以鱼跃医疗为代表。医疗设备企业尤其需要关注自身产品的竞争力。
除此之外,医疗器械行业还比较值得关注的是可能不受集采影响的高值耗材企业,包括眼科康复类器械(角膜塑形镜),但前面提到的有集采预期的高值耗材可能都会有潜在风险,主要包括体外诊断(IVD)除了生化诊断外的产品、高值耗材领域的电生理、眼科、神经外科、超声刀类产品等,但也要关注政策对于集采的安排。
事实上,医疗器械整体国产替代率不高,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预计集采影响会逐步减小,集采产品或降价幅度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而给创新企业以发展空间。
最后,我们从研发投入的角度推测一下医疗器械有潜力的企业,能否穿越市场周期还是得靠核心产品和创新实力。
可以看到,研发投入较高的企业是迈瑞医疗,其次是医疗耗材企业乐普医疗,从二者产品端来看,迈瑞医疗是已经走向国际市场的企业,乐普医疗则刚刚起步,除了心血管类医疗器械,乐普医疗还布局了其他诸多领域。除此之外,研发投入较高的医疗器械企业有很多是体外诊断企业,一方面是高端产品研发的需求,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新冠检测试剂的影响,可能需要综合来看企业未来的发展。
总的来看,医疗器械行业整体研发投入不算高,企业市值之间的差距也是千差万别,其实也呼应了我国医疗器械行进口占比高的问题,我国医疗器械企业和进口企业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相较于全球医疗器械市场,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起步较晚。从竞争格局来看,全球医疗器械行业集中度较高。根据市场报告,2017年前10家企业的销售额合计占全球销售额的39%,美敦力、强生、雅培、西门子、飞利浦、史赛克、罗氏、碧迪、通用医疗、波士顿科学分别占据前十名的席位,没有一家国内企业,同时前30家企业的销售额合计占全球销售额的75%。不得不说,要想实现做大做强,我国医疗器械企业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文章来源:小北读财报
编辑:瓴犀(微信ID:linkseeks_com)
【瓴犀www.linkseeks.com】是一家提供全链业务数字化场景的产品服务商,提供涵盖供应-生产-采购-渠道-交易-用户等各端的供应商协同系统标准化产品和方案体系。我们的采购管理系统全面整合生产、分销到终端零售资源,加强商城/商品/价格/订单/物流/支付等管理功能协作,形成整套的数字化解决方案。